今年以来,嵩明县公安局根据省厅、市局关于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部署要求,按照县局“1381”工作思路,紧扣辖区“城区散居、山区广阔、乡镇集聚、高校集中”的地域特点,摒弃“一刀切”治理模式,以“红袖标”治安志愿者为核心纽带,创新治理思路,进一步加强新时代“红袖标”安志愿者队伍建设,打造“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、全民参与”的群防群治新格局。
高校治理 以“警校联动”守安全
针对职教新城高校集中、学生多、安全需求特殊的实际,依托“警校地联动”机制,以“小安志愿服务队”为核心建“校园守护+社会辐射”模式。组建大学生自防自治队、校地党员巡逻队等,形成“民警+老师+红袖标+学生”四级防控网;多部门联合“小安”志愿队,开展校园安全防范、隐患排查、法治宣传,参与社区帮扶、结对重点青少年;同时,县公安局牵头开展志愿服务理念、应急技巧等六大主题培训,确保“红袖标”懂安全、善沟通、会服务。
城区治理 以“院坝思想”聚邻里
针对城区居住分散、邻里互动少、治理触角弱的实际,提出“北城小院”思路,将“贴近群众、互动协商、凝聚共识”的“院坝思想”贯穿始终,让“红袖标”成为打破楼栋隔阂、重塑邻里关系的核心。民警定方向、“红袖标”抓落实:建“小院议事亭”“共享工具角”,牵头“院坝茶话会”议民生小事、商难题,推动社区设施改善;摸排独居老人、留守儿童家庭,组织居民结对互助;提前上门沟通装修噪音、邻里摩擦等“微纠纷”,减少邻里矛盾。
山区治理 以“联动服务”送民生
针对山区地广人稀、服务半径大、治安防控难的痛点,打造“丝巢警务+背包警务”模式,将“红袖标”嵌入联防体系。“丝巢警务”以警务室为“巢心”,纳入“红袖标”、综治人员、退伍军人,形成“1+1+16”联勤格局,延伸治安触角至村组,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,收集民情民意;民警带“红袖标”携“万能背包”开展“背包警务”走村入户,将身份证办理、政策及防范宣讲等服务送至田间地头,缩短群众办事半径。
乡镇治理 以“五心实事”筑平安
针对乡镇集市密集、人流复杂、民生需求多元的特点,推出“五心”级“红袖标”服务。“暖心敲门”联动排查安全隐患,同步关爱独居老人;“省心护学”设“护学岗”,高峰时段协助值勤,参与校园门口安检、交通疏导及周边食安排查;“安心管理”配合流动人口“大清查”,对出租屋、工地等重点区域逐户登记,落实责任、整改隐患;“放心巡防”按网格组建巡逻队,在重要节点开展全域治安巡逻;“舒心防范”依托“三熟”优势,宣讲反诈、防火防盗及法律知识。
目前,嵩明“红袖标”队伍已达7000余人,初步形成“城区有温度、山区有广度、乡镇有精度、校园有活力”的多方位态势。今年以来,嵩明县公安局组织发动“红袖标”治安志愿者参与各类安保、清查、巡逻防控等工作9000人次以上,协助排查各类隐患300余处、化解矛盾200余起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0余场,累计服务时长超4万小时。 下一步,嵩明县公安局将“主战主防”为工作指引,持续优化“共享共治”基层治理格局,让“红袖标”不仅成为平安嵩明的“流动符号”,更成为基层治理中“群众出题、干部解题”的桥梁纽带,推动嵩明基层治理水平更上新的台阶。